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危情難解 奶源規模化陷入迷局

危情難解奶源規模化陷入迷局宋文明從三聚氰胺到添加牛尿傳聞,奶源問題一直是困撓乳企的危情。日前,一則“奶農抗議並把鮮奶傾倒在光明乳業(600597,股吧)工廠門口”的新聞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據瞭解,此事源於光明拒收散戶奶農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後,各大乳企在奶源建設上不惜重金,“不收散奶”也成為各傢企業標榜奶源安全性的一個重要舉措。但廣州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則在接受《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放炮稱,散戶奶農利益被侵的同時,國內的奶源結構並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提升,目前國內仍有高達67%的奶源,出自100頭以下的非規模化散戶奶農。而部分乳企宣稱的80%奶源來自規模化牧場,數據則存“註水”嫌疑。從安全性的角度,奶源規模化已是行業的必然趨勢。但究竟如何規模化?國內的乳業大佬們,也還沒有找到明確的方向。拒收散戶奶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即已在公司內部下達死命令,“把這5%的散奶全部砍掉”。“倒奶”事件源於一條短信。5月15日,湖南多位奶農先後收到短信,“接光明乳業通知,明天不會收鮮奶瞭”。次日,這些奶農即載著鮮奶驅車趕往湖南光明乳品有限公司,得到瞭同樣的答復。一怒之下,這些奶農將鮮奶倒在瞭該公司的工廠門前。據奶農介紹,其之前曾與湖南派派食品有限公司簽訂瞭長期的鮮牛奶購銷合作合同,之後派派公司的牛奶業務被光明乳品收購,這些奶農們認為光明乳品應繼續收購他們的牛奶。由於缺乏必要的冷鏈設備,這些鮮奶被拒收後,也已無載回去的必要瞭。據湖南光明乳品有限公司方面介紹,由於散戶奶農很難監管,該公司早已決定全面停止收購散戶奶源。其新收購的派派食品公司雖之前曾與奶農們簽訂過購奶合同,但該合同已於2011年12月到期。為瞭減少奶農們的損失,公司還設置瞭一個緩沖期,但公司的決定難以被散戶奶農們理解。光明乳業總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光明乳業的全國奶源結構由規模牧場、承包租賃的養殖小區牧場和散奶組成,其中自營規模牧場和合作規模牧場占奶源結構的絕大部分,散奶隻占5%左右。據稱,“三聚氰胺事件”後,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即已在公司內部下達死命令,“把這5%的散奶全部砍掉”。如果奶源不能得到保障,寧可不建新工廠,不擴大生產規模。拒收散戶奶的並非光明一傢。2008年之後,伊利和蒙牛也開始對散戶奶源慎之又慎,在湖北、內蒙古等地,之前也都曾出現過因鮮奶被乳企拒收,奶農們憤而倒奶的情況。“散戶在奶牛的選種、科學喂養、飼料合理搭配等方面都缺乏指導,容易造成奶牛低產奶源低質。”王丁棉向記者表示,此外,由於散戶多采用人工擠奶方式,容易造成原奶微生物超標等質量安全問題。散戶奶源逐漸被淘汰,也將是行業趨勢。奶源建設大躍進王丁棉認為,目前部分乳企公佈的奶源數據,存在“註水”的可能。在王丁棉看來,“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國內的乳企正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之前是乳企標榜“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但“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恰恰證明乳企與農戶之間長期不穩定的合同買賣關系,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國內各大乳企開始集體奔向另一個“極端”,即投巨資自建牧場,拋棄散戶奶源。近年來,各大乳企在奶源方面均不惜重金。以伊利為例,其曾高調宣佈,僅2011年在奶源建設方面投資即達14億元。而據蒙牛乳業年報顯示,蒙牛乳業已在奶源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過40億元,參股、合建瞭14座萬頭以上超大型現代牧場,其未來還將繼續參與建設20~30座超大型牧場。光明乳業在奶源方面也是動作頻頻。據瞭解,2012年年底之前,光明在武漢投資1.3億元建設的“生態示范牧場”將竣工投產,可飼養奶牛3000頭,年產鮮乳1.3多萬噸。光明乳業的股東上海牛奶集團也在蘇北佈局瞭一個4萬頭規模的海豐牧場,已經初期投產,目前存欄牛突破1萬頭。蒙牛亦宣佈,其牧場化和規模化奶源已於2011年提升至80%,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34%。王丁棉提供的另一項中國奶協的調研數據顯示,全國100頭奶牛以上的規模化奶源,目前隻占總比例的33%,其他奶源則全部來自100頭以下的散戶奶農。“這麼大比重的奶源去向何處瞭?還是幾大乳企。”王丁棉認為,目前部分乳企公佈的奶源數據,存在“註水”的可能。同處乳業三甲的光明乳業,則是由於其母公司光明集團旗下的上海牛奶集團近年來一直在新增大型奶源基地,加上近年來其不斷有離職高管出去建中小型奶源基地,且這些奶源基地與光明乳業多有股權合作,所以其規模化奶源供應相對穩定。此外,三聚氰胺後,各大乳企確實已經避開瞭從散戶奶農處直接收購奶源,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收奶站還在,由其負責從散戶奶農處收集奶源,並集中運往各大乳企。“這樣的結果是,收奶站有瞭更大的空間去壓低收購價格,最終坑害的隻是散戶奶農的利益。”王丁棉說。模式難題從奶源安全性的角度,規模化是必須的。但在具體怎樣做到規模化的問題上,幾大乳企都陷入瞭誤區。“即使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乳企也沒必要100%自建奶源。”乳業專傢、上海壹言商務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湯志慶表示,奶源一定要抓,但是自建還是用其他的方式可以考慮。自建奶源投資太過巨大,會影響到企業的擴張速度。從國情看,乳企自建約20%的奶源,其餘由第三方的規模化牧場完成,則會相對合理。國內自建奶源大潮中,飛鶴成為瞭首個退出者。2011年8月,在堅持兩年後,飛鶴國際宣佈將以1.318億美元出售旗下位於黑龍江的兩傢牧場全部股權,由當地的社會資本接手,自己不再擁有自建的牧場。2009年8月13日,飛鶴乳業以30美元/股的價格,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定向增發210萬普通股,融資6300萬美元。在飛鶴原先雄心勃勃的計劃中,未來5年,飛鶴要建成10個歐美國際示范牧場,僅僅這10個牧場飛鶴就要投入30多億元。但其很快陷入瞭增長困局,在隨後的2010年2季度出現2057萬美元的巨虧。“從奶源安全性的角度,規模化是必須的。但在具體怎樣做到規模化的問題上,幾大乳企都陷入瞭誤區。”王丁棉表示,以飛鶴、蒙牛為例,其規模化的方向是“萬頭牧場”。但這一方面投資巨大,另一方面難以根本解除環境污染及疫情防治的問題,為未來的乳業環境亦埋下瞭新的“深水炸彈”。國內乳企采取的另一種規模化的方式,則是建立奶農社區,將散戶奶農集中起來。奶農以奶牛入股奶聯社,將奶牛放置於奶聯社中由企業派專人飼養,奶農會在生產後期根據入股情況得到分紅。相對於蒙牛的“萬頭牧場”,伊利采用的多為這種模式。但王丁棉表示,這種模式下,高度組織化的公司和分散的小農戶間存在極大地信息和管理不對稱,奶農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證。此外,約束機制的不健全,也導致公司與農戶的合作缺乏穩定性。據記者采訪瞭解,在廣東、福建以及上海等區域,部分企業則在試點另一種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即公司以資金和設備入股,鼓勵有經驗的農戶養殖200頭以上的奶牛,形成公司與農戶間的利益捆綁,再通過市場定價完成收購。“當一個農戶隻養兩頭牛的時候,他可能會弄虛作假,但他將全部身傢押到瞭這200頭牛身上後,你再讓他造假,他自己也不敢造瞭。”郭本恒之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對這一模式頗為欣賞,並希望能夠盡力推廣這一模式。

新聞來源http://n試算ews.hexun.com/2012-05-26/141809414.html

彰化縣民間代書借款新北市借我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ve27xw61r 的頭像
    vve27xw61r

    余姵順的網路好康大分?

    vve27xw61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